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都快死了,還會思量自己的最後一餐要吃甚麼嗎?

為了理解這個課題的真正涵義,我去年買了一本名廚訪問集。裏頭全是英語世界熟知的食界巨星,幾乎每個人都正正經經地回答,那最後一頓飯的菜單,配甚麼酒水,和誰做伴,以及在甚麼地方吃等種種提問。在還沒細閱之前,我猜想情況還真和波登(Anthony Bourdain)在書序裏所說的一樣,大家都會在人生的最後一刻思念童年,要吃最簡單最日常的食物,洗盡鉛華,樸實不虛。畢竟,這幫名廚全是見過世面的人,有甚麼好東西沒嘗過?難道死前還想再來一次十二道菜的豪華大餐,逐道配酒?

可惜我錯了,波登的序原來只是反映了他的主觀願望,而非這本書的真相。真相是起碼有一半人仍然念念不忘塵世間最愉悅的享樂,仍然想要頂級刺身和黑海魚子醬,甚至盼望替自己做飯的人是書裏的其他明星。

這也難怪,這本書從問題的設定開始,就已經預示了它的必然結果。想想看,一個行將就木的人還會在意吃飯的地點甚至用餐時的背景音樂嗎?你提出這些問題,他們當然會脫離現實地狂想那最後一餐的情況了。就像“孤島唱片”,一個設身處地真把自己當做魯賓遜的人絕對不會有心情搜索唱片櫃,看看該挑哪一張去解悶。他連求生都有困難了,還聽音樂?所以“最後一餐”的遊戲真的只是遊戲,純粹是廚師下班閒聊的話題,藉著它相互評述心目中最完美的一餐飯。那餐飯和帶去荒島的唯一一張唱片一樣,都是脫離現實的思想實驗,目的不在應對具體處境,而在考察自己的品味。而品味這回事,一定和生活經歷有關。

我偶爾會流覽一個早在2003年開設的網站:《死人食嘢》(www.deadmaneating.com)。這個網站收集了一批美國死刑犯臨死前那一頓的菜單,而且全是真實個案,半點不假。

關於死刑犯,歷來傳說他們會得到很好的對待,獄卒客客氣氣儘量有求必應。反正人都要走了,又何必再為難他們呢?尤其是他們的最後晚餐,更得讓他們吃好吃飽,一路走好。我還聽說他們可以任意點菜,獄方會盡力滿足。你以為他們一定會獅子開大口,死前試遍生前想試但沒真個嘗過的好東西嗎?錯了,我看《死人食嘢》列出的清單,絕大部分死囚點的都是很humble的“美食”。例如約翰·華盛頓,他死於2007年的6月27日,他最後晚餐的功能表是四塊炸豬扒、一些炸粟米、番茄加一杯凍檸水以及一大份士多啤梨雪糕。又如德州的吉伯圖·雷耶斯,行刑於2007年6月21日,他死前吃的是燒烤火雞腿和一碗車打芝士配牛油果。

這個網站很特別,在功能表之外,還相當立體詳盡地介紹他們的生平和死前的感懷,使人感到死的不是一個名字,更是一個真真正正活過的人。但是他們的罪行又的確令人齒冷(比方說奸殺三名女子,並且逐一擊碎她們的頭顱)。一加上這些材料,不管是支持死刑還是反對死刑,你都會看得不知該說甚麼才好,心內五味雜陳。在這些文字裏頭,我發現許多死囚的背景普通,甚至寒微,一輩子沒經過甚麼奢華享受。於是他們對那人生的最後一次飲食機會的想像,就被局限在與明星大廚完全不可比擬的經驗中了。對這些人來講,炸雞胸和烤牛扒已然是人間至味。

當然,一個典獄長解釋得很清楚,死囚點菜的範圍還得看監獄廚房弄得出甚麼。太昂貴太精巧的東西是強人所難,辦不到。

最讓我驚訝的,是大部分死囚並沒有提出任何特別要求,你做甚麼他就吃甚麼。但再想深一層,你自然會明白個中道理。一個不用再吃東西的人,還會把心思花在吃上面嗎?

话题:



0

推荐

梁文道

梁文道

134篇文章 13年前更新

生于香港,少年长于台湾,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1988年开始撰写艺评、文化及时事评论,并曾参与各种类型的文化及社会活动。首篇剧评见于《信报》文化版。曾为多个文化艺术机构及非政府组织担任董事、主席或顾问之职,现为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主持人,凤凰卫视评论员,中国内地、香港及马来西亚多家报刊杂志专栏作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