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讀書真難,難在讀一本書是永遠不夠的,每一本書都呼喚著更多的書籍、檔案和文稿。例如你想瞭解全球氣候暖化的真相,然後隨手拿起隆柏格(Bjorn Lomborg)的《暖化?別鬧了》( Cool It,大陸本譯作《冷卻》),你會獲得些甚麼呢?你會發現北極熊的數量不只沒有減少,許多種群的數量反而還十分穩定。你還會發現聯合國的跨政府氣候變遷專家小組(簡稱 IPCC)預測,到了2100年,全球氣溫只比現在高出攝氏2.6度,而這是人類可以輕易適應的,因為人類曾經捱過更劇烈的溫度變化。並且你會發現人為的全球暖化導致颶風更加猛烈的說法原來也是站不住的,因為IPCC的上層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曾在一份報告中列出三條共識,三條都不能支持這種流行的講法。假如你唯讀一本有關全球暖化的書,又嫌注釋太煩略而不看,更不會順著注釋一一核對它的資料是否確實,那麼你就被誤導了。你以為自己對全球暖化有了更真確的認識,其實你不。因為最起碼前述三項發現都是錯的;或者更準確地講,它們都只是局部地真,而且非常局部。

自從《持疑的環保論者》在2001年出版之後,隆柏格就成了環境保護運動中的頭號問題人物了。因為他雖然自稱是個環保分子,但卻常被美國共和黨中的保守派引為同路人,用他的論著支持自己反對碳減排的立場。經過一輪的以訛傳訛,很多人甚至認為隆伯格也是所謂的氣候暖化否認者,沒有任何實質證據就猜疑他收受了能源企業的資助,協助後者散佈氣候變遷與人類行為無關的謬論。

在《暖化?別鬧了》的新版前言裏,隆柏格扼要地說明了自己的真正立場:第一,地球的確開始暖化,而且是人類造成的,但第二,大量快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處理全球暖化的做法非常粗劣,而且根本無法拯救世界和幫助人類。換句話說,他不否認當前的氣候暖化是人類造成的,更不否認氣候的確正在暖化。問題只是氣候暖化的災害究竟有沒有大家所想的那麼嚴重,以及碳減排到底是不是一個對付暖化的好方法。

讓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問題:暖化是否真的很危險。隆柏格的一貫風格是羅列大量研究結果,以五花八門的資料和實例反駁通俗的常識(比方說戈爾等人所散佈的“不方便的真相”)。最厲害的是那些研究全都大有來頭,不是IPCC就是世界自然保育聯盟,似乎全世界最權威的環境專家都被我們誤解了,明明他們沒有那麼悲觀,大家卻總是以為他們早已敲響了人類的喪鐘。舉個例子,正在溶解的威爾金斯冰棚所占體積還不到南極的百分之0.01。我們更不知道,自從開始衛星測量以來,南極的冰雪覆蓋量已經打破了紀錄。

用一句廣東老話來講,隆伯格這堆論據真是“唔知就俾佢嚇死,知就俾佢笑死”。他很擅長剪裁人家的研究結果,極富技巧地把它們編織進自己的論述裏面,這種動作不只犧牲了那些研究的完整,甚至還產生了刻意誤導的效果。就說這南極的冰雪覆蓋量吧,沒錯,它是增加了,但這並不表示溶解的情況不存在。儘管他提到了衛星觀測,可是不知道為甚麼他偏偏忽略了以衛星觀測南極情況最權威的NASA專家James Hanser所做的研究,根據James Hanser那一系列廣被引用的報告,南極洲西部早在2005年就出現了一座足足有加州這麼大的湖了。威爾斯冰棚的確只占了整個南極洲面積的百分之0.01,最近從南極大陸脫落下來浮向澳洲沿岸的那座冰山還要更小,它只有兩個香港那麼大。

人類這種動物很奇怪,你給他看中非居民因為乾旱被迫流徙的照片,他無動於衷;你讓他瞧一對困處浮冰的北極熊母子的孤苦情狀,他馬上就喊“太可憐了!這都是我們人類害的”。難怪北極熊會成為全球抗暖化運動的象徵,因為它要比人類更能調動出人類那深厚的感情。

於是專以懷疑主流環保論述為己任的隆伯格就得先拿北極熊開開刀了。在《暖化?別鬧了!》的第一章,他就告訴讀者北極熊其實還沒慘到淹死餓死的地步。根據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北極熊專家小組在2001年發佈的報告:北極熊有二十種亞群組,其中一兩種在加拿大巴芬灣的數目越來越少,但有多於一半亞群組的數目很穩定,而波弗特海周圍有兩種北極熊的數目則迅速增加。這個小組是調查北極熊數量的權威機構,可見一般媒體和環保組織根本是在誇大其辭,拿幾張照片支持自己,卻對專業研究視而不見。

正是在這種地方,一般讀者最容易栽斛鬥。因為我們太容易被這些專業研究嚇到,就像廣告裏的“專家說”最能把我們騙倒一樣。你必須很細心地去查閱隆伯格的注釋,自己上網索讀原始文獻,才能發現隆伯格這段話的毛病。首先,隆伯格這本書出版於2007年,他卻引述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北極熊小組發佈於2001年的第十三份報告。要知道北極熊問題在當年根本還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新聞,而這個小組的成員也承認他們那時還無法確定暖化與北極熊數量之間的關係。但是到了2005年的第十四份報告,該小組就發現十九個北極熊群組裏面有兩組正在增長,五組數量穩定,五組下降,另外七組情況不明。為甚麼隆伯格不引用這份更新但也更悲觀的報告,卻要拿出那份舊東西出來呢?更不要說他連老報告也引錯了。依照第十三份報告書,當年數量穩定的亞群只有少於一半,八組,而不是他所說的多於一半。

在《暖化?別鬧了!》這本書裏面,類似的毛病可說比比皆是。隆伯格尤其擅長斷章取義,例如IPCC(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家小組)每隔六年收集一次氣候模型和效應的資訊,利用其標準的未來方案,預測在2100年全球溫度將比目前高出攝氏2.6度,他認為這是人類可以適應得了的溫度。可是他忘記告訴大家的是IPCC給出的不只是一個度數,而是一個範圍;IPCC的真正預測是2100年的升溫範圍是攝氏2.6度到5度,但隆伯格一來就取了最低預測。就算到時大家走運,真被隆伯格言中,地表升溫2.6度,人類就真適應得了嗎?要知道上一個冰河時期也只比現在低4度,當時幾乎整個北美都被冰雪覆蓋,莫非他想說人類那時也活得不錯,人口也和現在一樣多?

如果說隆伯格真有甚麼貢獻的話,那絕對不是很多人所說的擊倒了環保論者的恐慌言論,而是他不自覺地指出了一點適應的方向。已經有越來越多學者對人類的前途感到灰心,覺得氣候暖化勢不可擋,做甚麼都沒有用了。我們唯一剩下的道路就是想辦法適應未來的巨變,將災害降到最低程度。隆伯格歷年言論的重點之一就是對抗暖化的成本太高,不如把錢拿去低窪地帶修堤防,開發更多抗旱耐幹的糧食品種,以及製造對抗瘟疫的疫苗。先不管他對於抗暖化程式的成本收益計算對不對,這些建議也都是可行的。無論未來的局勢有多險峻,我們都需要投資那些可以即刻減少痛苦的工程。問題僅僅在於隆伯格為甚麼一定要把減排的成本挪到這類適應計畫之上不可。有一個記者曾經當面問他:“難道我們不能裁減軍費,使得減排和蓋堤防不必成為二選一的對立項目嗎?”一向勇於挑戰主流環保論述,以真正左翼自居的隆伯格竟然有些囁嚅,想了半晌,他才答道:“我想,這是因為軍事開支本來就是壞事,減排和修築堤壩都是好事,而幹好事和幹壞事的成本是應該分開來算的。”

话题:



0

推荐

梁文道

梁文道

134篇文章 13年前更新

生于香港,少年长于台湾,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1988年开始撰写艺评、文化及时事评论,并曾参与各种类型的文化及社会活动。首篇剧评见于《信报》文化版。曾为多个文化艺术机构及非政府组织担任董事、主席或顾问之职,现为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主持人,凤凰卫视评论员,中国内地、香港及马来西亚多家报刊杂志专栏作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