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從理論上講,中國人有沒有得過諾貝爾獎,和中國的人的智力好不好應該是兩回事。就和奧運會金牌的數量不一定能夠證明中國國民的平均體能一樣,諾貝爾獎也不是中國人智商足夠的資格試。可是我們都知道,中國人依然需要這枚小金章,正如中國人需要奧運金牌,向世界證明自己,要世界認同自己,始終是我們百年來揮之不去的心理負擔。

諾貝爾獎的頒授有沒有政治因素?諾貝爾獎的選擇有沒有文化偏向?當然有。可是我們也必須看到除了文學獎與和平獎外,其他四種學術獎項基本上和狹義的政治之爭無甚關聯,也與所謂的西方文化霸權拉不上直接的聯繫。而且越是往後,這些學術獎項的頒授就越見是得到相關專業領域的認同。原因很簡單,物理、化學、醫學和經濟學等學門已經和世界上其他大部分學科形成了一個跨國社群,自有其內部標準去衡量各成員的表現。一個人行不行,行內皆有默契,一個人的學術貢獻大不大,行內也自有公論。

雖然中國輿論界一直比較關心文學獎的問題,覺得這些學術獎項太過專業,難以置喙。可是在我看來,那4個學術獎反而更能說明中國學術體制的水準達到甚麼境界,甚至也能夠說明中國社會的發展狀況。因為文學或者還牽涉到更多語言翻譯和文化傳統的問題,但像化學這樣的學科,不只成員多半以英語為世界語(Lingua Franca),而且它生產出來的知識本身也是一種世界語,所以我們比較可以同一條水平線上衡量各國的成就。中國在奧運會上用舉國體制勝過了美國,但在諾貝爾獎上頭,我們和美國的差距卻是0比309!為甚麼兩國的分別會這麼大呢?歷史上的往事姑且不談,就看今日中國的學院吧,它可以弄出一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嗎?

其實中國有沒有人拿到諾貝爾獎從來就不是中國人的問題,而是中國社會的問題。崔琦是中國人,楊振寧也是中國人,但他們得獎時的身份全是美籍華人。反過來看,美國那一長串得獎者裏頭竟然接近三分一是海外出生的移民。假如真有志氣的話,我們的目標不該是擁有一位元在中國做研究的華人得獎者,而是產生許多非華裔的得獎者。

坦白講,就連文學獎的空白也不是中國人的錯。例如以中文為主要創作語言的高行健,全世界都把他當成是中國人,只有中國硬要把他推給法國,法國自然也不好推卻,恭敬地將他列作法國第十四位文學獎得主了。

话题:



0

推荐

梁文道

梁文道

134篇文章 13年前更新

生于香港,少年长于台湾,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1988年开始撰写艺评、文化及时事评论,并曾参与各种类型的文化及社会活动。首篇剧评见于《信报》文化版。曾为多个文化艺术机构及非政府组织担任董事、主席或顾问之职,现为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主持人,凤凰卫视评论员,中国内地、香港及马来西亚多家报刊杂志专栏作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