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雖然柏林圍牆的倒塌,幾乎被人公認為冷戰結束的標記,但我愈來愈懷疑這個標記對中國人的意義到底有多大?一場曾經分割全球政經佈局,乃至於知識生產的無煙戰爭,就真隨著那一堵象徵之牆的粉碎,輕而易舉地被送進了歷史的積塵之中了嗎?
在我這個生長於冷戰時代,經歷過冷戰教育的人看來,今日年輕一代對冷戰的陌生是很不可思議的。更令人困惑的,是那些年紀與我相當的人也好像不再記得冷戰是怎麼回事了。明明我們的內戰狀態曾被納入全球冷戰格局之內,雙方鬧得劍拔弩張;明明美國曾經是亡我之心不死,總想以太平洋島鏈封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這一切究竟是怎麼消失,又怎麼被遺忘的呢?
於是我做了一個小實驗,用三個問題去問身邊的朋友,希望他們的答案可以給我一點啟示。第一個問題是“你認為冷戰結束了嗎?”大部分人都說它結束了。然後我提出第二個問題:“那麼冷戰是哪一年結束的呢?”除了少部分人比較猶豫之外,大多數人都說是一九八九。接著是第三個問題:“我的意思是對中國人來講,冷戰是哪一年結束的?”這時候,原來順暢迅捷的問答就中斷了,大家似乎都不太能夠確定這條問題的涵義。而且朋友們的反應也都開始變得五花八門,甚麼答案都有。有人說是中美關係正常化那一年,也有人說改革開放之後,甚至還有人說“好像還沒結束”。
問題就出在這裏了。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柏林圍牆倒塌那麼清脆俐落的戲劇化場面,或者更準確地說,中國人在那一場戲裏,並沒有扮演任何重要的角色。一般人心目中的冷戰結束是個急促的歷史意外。短短半年之間,波蘭舉行大選,匈牙利和奧地利之間的鐵絲網被剪斷,捷克爆發天鵝絨革命,蘇聯逐步邁向解體。
據說這是西方的最後勝利,歷史的終結,資本主義和代議民主政治全面取代了計劃經濟與共產主義。從這個角度來看,冷戰的總結是非常明確的,它的時間座標清晰,它的意義也毫不含混。只不過這種一度盛行的說法,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那就是中國例外。
沒錯,在主流的冷戰終結論裏面,中國是個獨特的例外。因為在驚心動魄的那一年裏面,中國並沒有發生改朝換代式的政體變革。如果有人認為作為政治體制的共產主義,已經在那一年徹底破產,那麼它該如何解釋中國共產黨的存在呢?比起朝鮮和古巴這容易被人在認知上邊緣化的現存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甚至成了世上有數的經濟大國,因此它的例外也顯得格外不容忽視。
可要是換個角度從經濟制度的變化來說,中國的市場化,卻又比任何一個前社會主義國家都還來得早。難怪有些西方觀察家甚至把改革開放視作冷戰終結的開端,因為在他們眼中,它無異於社會主義中國對資本主義的投降。假如我們接受西方主流的說法,認為冷戰的結束就是西方民主政制,與資本主義對東方共產主義與計劃經濟的全面克服,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理解中國這種變與不變共存,政治體制延續,但經濟路向急轉彎的局面呢?我們是不是可以據此大膽推測,冷戰對中國而言是個介乎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的詭異狀態呢?
要瞭解這種詭異的曖昧,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問一般中國老百姓如何確定冷戰終結的年份。如果有人說中蘇交惡就是冷戰終結的那一點,那麼他大概是把東西兩大團塊的對立視為冷戰的本質,所以才會格外看重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裂變。如果有人以尼克森訪華標記,那他大概是把中美友好,當成兩大陣營突破閉鎖關係的第一道門鎖了。要是有人以改革開放為起點,那麼他一定是認為經濟制度背後的意識型態才是冷戰的根本要素。要是有人說冷戰其實還沒結束呢?
其實,在某些隱晦但又確實存在的跡象看來,我們的確可以說冷戰還未終結,至少我們仍未完全走出二元對立的冷戰思維,仍然把自由、民主、人權等所謂的普世價值歸在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世界名下,仍然小心警惕西方霸權的持續入侵,仍然把眼前許多實在的制度改革選項,視為兩大意識型態的戰場。
冷戰的幽靈依然在上空回繞,大家全都不自覺地在其籠罩之下,於是一方面我們會和美國爭辯貿易保護主義的問題(居然是我們這一邊在反對貿易壁壘),另一面彼此卻把對方看作未來世界發展道路的對手(比如說,用北京共識去代替華盛頓共識)。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